“非常感谢医养中心医护人员对两位老人的悉心照护,是你们的尽心尽责、细心关爱,让老人不仅身体越来越好,精神也越来越饱满,他们开心我们放心!”近日,两位长者的家属将一封感谢信和一面铜牌送到南京市中心医院医养中心工作人员手中,向他们表达了由衷的敬意和感谢。
“陶爷爷,今天状态非常好啊,给自己一个赞吧!”在活动大厅里,陶爷爷和李奶奶正与社工一起做早操,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谁能想到,五个月前,陶爷爷还是一位需要吃流食、处于失能状态的老人。
常言道,“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更何况陶爷爷家需要同时照护两位老人。今年90岁的陶爷爷是一位肿瘤转移患者,而88岁的李奶奶则患有阿尔兹海默症。陶爷爷刚入住时,身体状况极差,完全失去活动能力,只能卧床休养,日常饮食也只能选择流质食物和营养粉,生活起居完全依赖他人。李奶奶虽然能够自理,却因认知障碍而时常忘记自己和周围的人,发病时难以沟通。经过深思熟虑,家属决定将父母送到医养中心安享晚年。
“年老的人就像孩子,失能失智的老人更是如此。”陶爷爷刚来时对进食非常抗拒,食量和精神状态每况愈下,医养中心的工作人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而李奶奶每天会守在房间门口,轻声叮嘱每个经过的人:“嘘,小声点,老头子在睡觉呢。”
针对陶爷爷和李奶奶的特殊情况,医护团队和营养师制定了个性化的照护计划。对于陶爷爷,调整饮食和营养康复支持治疗是首要任务,目标是增加体重和免疫力。通过建立营养通道,逐步引导爷爷从流质到糊状再到普通食物,逐步增加能量和食物种类,恢复正常饮食。同时,严格监控老人的水分摄入和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的变化。对于李奶奶,除了基本的生活护理,她更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陪伴。
如何让陶爷爷愿意进食,是营养计划中最具挑战的部分。面对爷爷对食物的抗拒,楼层主管护师和照护人员每天都想方设法激发他的食欲,耐心地一勺一勺地哄着他吃。如果爷爷不吃,他们也不会强迫,而是耐心观察和询问他是否不适,并用他喜欢的食物来安抚情绪。
“陶爷爷真棒,今天坐起来了,我又来了,昨天我们读到哪一段了?”社工每天也会陪伴爷爷,读报纸、做游戏,倾听他内心深处的感受,给予他情感上的支持,赞美他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五个月,184个日夜,4416个小时的清洁、护理、翻身、拍背、喂饭、情绪疏导……陶爷爷的心扉逐渐打开,身体状况也在悄然改变:从最初的卧床吸氧、喂食流食,到现在他已经能够坐轮椅在公共区域与其他老人一起自主进食普通餐,并有体力和兴趣参加集体活动,还学会了智能手机购物,工作人员都亲切地称他“网购小王子”。
谈到责任,“要有耐心、要细心、要慢慢来”是医护人员口中最常听到的话语。“要有耐心”意味着每隔两小时为卧床老人翻身,以防压疮;“要细心”意味着察觉老人身体不适后的焦躁情绪,在夜晚9点至凌晨3点进行床边疏导陪护;“慢慢来”意味着配合老人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一天六次喂饭……但所有这些付出,都比不上陶爷爷那句简单的赞美:“面条真香啊!”这是对所有工作人员工作成果的最高赞誉。
铭记责任守初心,护理入微显真情。陶爷爷和李奶奶的故事只是医养中心温暖故事中的一个,南京市中心医院医养中心以“医”为基础,“养”为核心,已经形成“小病不出养老院、大病不出医院”的服务模式,实现了以医带养、以养促医、医养融合的目标,以精进流程、精细服务、精准康养、精心护理、精彩生活稳稳托起健康养老“夕阳红”。
编辑:刘霞
审核:黄岚、吴群、唐莉萍
校对:王俐、闫庆文
发布:杨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