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患者住进重症监护室(ICU),医生常常会告诉家属:“暂时不用送饭。”这时候,很多家属会担心:“病人不吃饭,身体怎么受得了?营养从哪里来?”
别急,今天我们就来聊聊ICU病人“吃饭”的那些事儿。
为什么刚进ICU不能马上吃饭?
入住ICU后,医生告知患者家属暂时不送餐,但绝不是患者没有“吃饭”。
当一位危重症患者进入ICU时,通常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发生病情变化需要进行抢救治疗。患者很可能存在胃肠道功能受损风险,此时若贸然进食,可能导致腹胀、腹泻、呕吐、误吸等问题,从而进一步加重病情。
因此,当患者刚进ICU时,医生常常会给予患者禁食,通过一天左右的时间,对患者具体病情、胃肠道功能、营养需求等进行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
这不仅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好转,还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缩短住院时间。

ICU里患者怎么“吃饭”?
当确定患者可以进食后,医生还需要确定进食的途径及食物种类。
在ICU中,患者往往有以下两种胃肠内营养进食途径:
1.经口吃饭
这适合于部分意识清楚且配合度高的患者。因为ICU患者的胃肠道功能较弱,温和的食物更加容易消化、吸收,促进恢复。
患者开始进食时,食物往往以清淡流质食物为主,比如米浆汤、蛋白营养粉等,而且需要少食多餐。护理人员会根据医师的要求为患者喂食,在喂食时将患者床头抬高30~45度,避免食物返流而发生误吸。

2.经胃管(鼻肠管)鼻饲
这是ICU中常见的进食途径。因为ICU的患者常因病情危重(比如昏迷、吞咽困难等)、抢救措施(比如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等原因,无法经口进食。
护理人员会遵医嘱予患者留置胃管(鼻肠管),将肠内营养液通过胃管(鼻肠管)匀速泵入,进食时同样需将床头抬高防止误吸,由护理人员定时回抽胃液,观察胃内容物的颜色、量、性状及有无胃肠道不适症状等,动态调整进食速度和总量。
此外,如果患者存在严重肠道功能障碍、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无法经胃肠道进食,护理人员会遵医嘱予患者肠外营养,通过静脉输液的途径为患者补充热量和营养。等患者肠胃功能恢复,再逐渐转为鼻饲或经口进食。
ICU里“吃饭”是门大学问
在ICU里,“怎么吃”、“吃什么”、“吃多少”,都是由医生和营养师根据病情精心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患者安全、有效地获得营养,增强免疫力,促进康复。
所以,当医生建议“暂时不吃饭”时,请放心,这并不是让患者“饿着”,而是在为后续的营养支持做最稳妥的准备。理解和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就是对患者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