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肌,这一组位于骨盆底部、默默守护我们生命“基石”的肌肉群,其重要性常常被忽视,直到一些症状如漏尿、盆腔器官脱垂或性功能障碍出现时,人们才开始关注。让我们深入探索盆底肌的多重功能,正确认识和了解这一肌群在维持人体健康、特别是女性产后康复中的关键作用,以及为何每个人都应关注并保养好这“生命的吊床”。
一、生理支持的“基石”
盆底肌犹如一张坚韧而富有弹性的吊床,由肌肉、筋膜、韧带及神经共同构建,为子宫、膀胱、直肠等盆腔器官提供稳固的支持。它们能够确保这些器官处于正常解剖位置,防止因重力或其他因素导致的脱垂。尤其是在孕期,随着胎儿不断发育增大,盆底肌承受的压力剧增,但为了胎儿的顺利生长和分娩,它们会在激素的作用下适度松弛。然而,过度的负荷或损伤可能导致盆底肌支持功能下降,引发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盆腔器官脱垂问题。
二、精细调控的“阀门”
盆底肌具备卓越的括约功能,如同精密的阀门控制系统,参与对大小便的自主控制。当需要排尿或排便时,盆底肌适时舒张,配合其他相关肌肉,促使尿液或粪便顺畅排出;而在非排泄时段,盆底肌则保持适度紧张,通过收缩关闭尿道口,避免尿液意外泄漏,同时维持肛门的封闭状态,防止便意来临时无法控制。盆底肌损伤可能导致括约功能失调,表现为尿失禁、便秘、排尿或排便困难等尴尬且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
三、亲密关系的“纽带”
盆底肌在性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会阴部肌群,包括盆底肌的一部分,通过收缩可以增强性唤起,助力达到性高潮。性高潮时,阴道下段的节律性收缩主要源于球海绵体肌和部分耻骨尾骨肌的活动。健康的盆底肌不仅保证性生活的愉悦体验,还对维持良好的夫妻关系、提升个人自尊心至关重要。盆底肌张力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性交疼痛、阴道感觉丧失或缺乏性高潮等性功能障碍。
四、全生命周期的关注焦点
孕期与产后:怀孕与分娩无疑是盆底肌受损的主要风险因素。孕期盆底肌需承受巨大压力,分娩过程中的牵拉、挤压更易造成损伤。因此,产后女性尤其要关注盆底肌的健康状况,出现打喷嚏漏尿、便秘、性生活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进行盆底康复训练,以恢复盆底肌功能,预防远期并发症。
中青年:除了生育影响,日常久坐、缺乏运动、肥胖、慢性咳嗽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盆底肌功能减退。中青年人应养成定期进行盆底肌锻炼的习惯,如进行凯格尔(Kegel)运动,以提升盆底肌力量,预防盆底问题的发生。
老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盆底肌和其他支持结构自然老化,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的风险增加。中老年人通过持续的盆底肌训练,可以有效延缓盆底功能衰退,维护晚年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盆底肌在人体生理功能中承担着多重使命,其健康状况关乎泌尿、生殖、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以及个体的心理、社交和生活质量。无论性别、年龄或生育状况,每个人都应充分认识并重视盆底肌的保健,通过科学锻炼、及时干预,让这“生命的吊床”持久稳固,为我们的身心健康保驾护航。
撰稿:金珍
审核:万小勇、朱宝华、居锦芬
校对:王俐
发布:杨效斌